两天公号涨粉50万,心跳实验如何引爆95后社交?
核心提示:作者张洁 曹雅婷来源新榜微信好友成百上千,而你依然一个人吃饭,打开聊天框,也想不出开场白。为了试着打破这种僵局,“概率论”发起了一场“心跳实验”参与者选择一个实验项目,比如“做ta一天
作者:张洁 曹雅婷
来源:新榜(ID:newrankcn)
微信好友成百上千,而你依然一个人吃饭,打开聊天框,也想不出开场白。
为了试着打破这种僵局,“概率论”发起了一场“心跳实验”:
参与者选择一个实验项目,比如“做ta一天女朋友”“请ta吃饭”,并设置“第x个访问实验页面的人”作为实验对象,转发至好友或朋友圈,等待实验对象的产生。
看上去像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转发抽奖,符合设定的人成为“手气最佳”,得到与发起者互动的机会,或者说,一个打破僵局理由。
出乎意料的是,活动发起 10 分钟后,后台由于参与人数过爆陷入瘫痪;上线后 48 个小时,活动PV(页面浏览量)超 3000 万,参与人数达 600 万,为公号“概率论”带来 50 万新增粉丝。
这场实验为什么会如此成功?我们与“概率论”创始人秦昱莹聊了聊背后的心跳故事。
600 万人参与的心跳实验,
成了 95 后分水岭?
10 月 24 号晚上, 96 年的噜噜发现很多身边的同学在朋友圈转发一个名为“第x个点开的人,我为你xx”的链接。
第x个点开链接的人,发布者可能会:做你一天女朋友,给你介绍对象,请你吃饭,陪你聊一小时天……有近 30 种设定。
那天噜噜正好面临实习工作的压力,想找个人聊天,所以跟着转发了一条朋友圈:第 6 个点开的人,我陪你聊一小时天。
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担心抽中了不熟的人,一起吃饭唱歌看电影可能会很尴尬。
最终,第 6 个点开的是噜噜实习应聘期间电话面试过她的HR,对方在评论区留言后,他们就在微信上聊了起来。
“我们聊了虽然不到一小时,但是他非常开导我——他也是实习生,但做得比我久,就分享了一些他的经验,重点就是让我明白,要学会从学生身份尽快向职场人身份转换,把自己当成正儿八经要为公司效力的人,而不要觉得自己还是学生就可以打酱油。很感激他,也许这也是一种缘分吧。”
自 2015 年 11 月开创至今,“概率论”大致已发起近 140 场活动,“心跳实验”只是其中之一。此前更为人所知的是“一周CP”:根据报名用户的年龄、性别和所在地匹配CP,匹配成功后共同完成规定任务,一周后解散。
噜噜就是因为两年前一场“一周CP”活动成了“概率论”的粉丝,“那时候想就当多认识个朋友,万一不小心能脱个单呢”。
不过,同样是 90 后, 93 年的yaya就几乎没有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“心跳实验”。
“我陪你聊一个小时天这种赤裸裸的邀请让人有点畏缩,万一尴尬了呢,而且愿意陪聊这种事,多少会显得自己空虚寂寞冷吧?”
也可能是因为步入了职场,让她对发朋友圈这件事有了更多顾虑。朋友圈不比当年的QQ空间和人人网,同龄人轻轻松松地打成一片,没有工作后复杂的人际关系。
“我们也没想到这个活动的圈层会这么明显,可能一部分原因是活动社交属性比较强,工作蛮久的人可能这方面欲望会削弱,而且活动还是有冒险的成分,确实不知道谁会被选中,他们可能不一定像 95 后接受度这么高。”秦昱莹说,这次参与“心跳实验”的用户,有80%都是 95 后,而且很多人会转发很多次,反复地玩。
当然,还有一个原因是,“概率论”有70%的用户都是集中在18- 25 岁的年轻人, 25 岁以上占15%,其余基本是15- 18 岁的初高中生。
96 年出生的秦昱莹是“概率论”团队中唯一的 95 后,今年刚大学毕业。这个年轻的 90 后团队目前将近 30 人,自身也是“概率论”的用户。
在这场“心跳实验”中,秦昱莹被一个朋友抽中,对方的实验项目是为她画一个头像。
“他过了 5 分钟给我发过来一张图,有点丑(笑),但他说自己选的任务跪着也要做完,给我发了之后,他过了五分钟又发了一个同样的实验,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。”
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,后台有人跑来告诉他们,说自己发出来的实验被自己的男神抽中了,对方答应了她请看电影的邀请。
除此之外,秦昱莹说他们收到更多的反馈,是久未联系的朋友因此开始有了一些新的交流。
她对此很满意,觉得这很符合他们对这项试验的定位:熟人关系链中一个比较好的、持续性的社交工具。